[摘 要] 比较教育研究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教育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之一,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比较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依赖于比较教育研究自身的质量与针对性。本文提出研究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终生学习 非正规教育 教育的作用
[作者简介] 蓝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088)
比较教育研究是全球化时代各国教育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之一,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比较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依赖于比较教育研究自身的质量与针对性。本文提出当今比较教育研究必备的两个基本视角。
一、历史的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日之教育是其延续和发展。我们的教育视野也应随历史的演进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育急剧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国家在教育领域引进了政治信念,这就是——一个有民主倾向的国家要克服由于过去的偏见和社会经济不公正所产生的严重不平等,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地发展教育;教育领域引进的经济信念是——国家的发展来自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两者的进步又来自正规教育。此外人力资本理论把正规教育视为一种投资。政治和教育领导人可以利用经济论据争取在国家预算中使教育经费占较大比重。在这些理念的推动下,正规教育的目标大大扩大了。许多国家的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更快,教育成为最大的产业。到处可以看到教育扩大的现象。但教育扩大产生了重大后果。①
世界教育危机生成。面对教育在世界的迅速扩大,1967年,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教育家和经济学家聚集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对世界教育状况及其前景进行了一番估计。会后出版了《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的报告。本书的出版震惊了国际教育界。“它像是在寂静的夜晚传来的火警一样,告诉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教育危机正在各地积蓄自己的力量。”②
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比过去任何快。但是教育系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他们批评僵化的学校中心的教育发展策略,否认正规教育作为发展促进剂的作用。③
……
总之,一个更加复杂、分化和危险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更加充满希望的世界向各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会生存”成为二十世纪教育发展的转折点。历史进入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著名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报告的关键点在于: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使人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做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④
这一报告的发表至少标志着教育理念的一些重要转变,并引发教育策略的变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观点是:教育作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陪衬、引进并迅速扩大在工业发达国家被证明是有效的现代教育和培训、将提高教育经费预算作为经济发展的高效投资。这种战略取得的成就及其利益分布的极大不平衡,使得这项重点十分明显的巨大的未尽的发展事业引起了深刻的道义上的不满和政治上的忧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观念是: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多样化作用。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是提高一些人的生活质量,而是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特别强调改善那些在发展进程中被忽视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其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满足所有农村地区人民的基本需要,其中包括教育。⑤
教育策略的变化是:强调了对儿童的小学教育。开始提出为校外青年和成人的适当的非正规的基础教育,一些发展中国家于七十年代开始将成人教育管理机构改为非正规教育机构;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功能性;对正规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设计和使用更加负担得起的新教育手段等。⑥
世界性的全民教育兴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下半期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财政匮乏,开始减慢发展速度,许多国家甚至停滞不前,教育也不例外。直到1990年开始的全球性的“全民教育”行动,开始特别重视所有适龄人口享受学校教育权利的问题,并获得了巨大进展。然而却忽视了校外人群的受教育权利。⑦
《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教育曾一度被看做社会内部团结统一的因素,能够克服社会和经济的差异和分化,现在它越来越变成了全球经济中一个产生上述差异和分化的根源,给掌握先进技术的人以奖励而限制不掌握先进技术者的机会。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德洛尔等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因此在二十一世纪,校外人群的教育成为焦点,非正规教育成为终生学习的支柱。⑨
因此,历史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我们今天所持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是正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总和。教育是人们的每日生活,做中学是教育的原则。
二、多元化的视角
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末以来联合国系统各组织、OECD及其它国际组织的一些主要报告,如2003—2008年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人类发展报告》等大致都是顺着发达国家、转型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三个平行的线条来阐述和分析问题的。它表明,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平等的存在和发展于这个世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不是只有发达国家和西方文化一种模式,不是其他国家都要以他们为样板和参照系的,也不是都要循着他们的老路的。这也才是公平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家和每一种文化。
在比较教育的研究中,我们也应该采取这样的视角和态度。
我们不仅要探讨和研究发达国家适应其规模化大工业生产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以正规学校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正规教育模式,我们也要研究前苏联东欧等转型国家对计划经济时代教育体制的改造。我们更要研究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不均衡的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即全民教育的策略与路径。这是我们平等看待我国的国情,也是我们平等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在分析和比较国外的教育发展状况时,需要公平和平等对待不同国度中不同人群的教育(如城市人群与农村人群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内容的教育,不同形式的教育,不同目标的教育(升学教育与生存教育),不同途径的教育(如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多少年来,人们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和学习使我们发展到今天。足以证明它们各自都有其存在的同等价值和理由,它对不同人群的发展都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同样的推动作用。比较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只能是推动教育多样化的发展。
平等和公平对待多种教育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在评价不同教育模式时采取平等和公平的态度。同一时代不同的文化难以用高下来比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情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我们在提出对我国的政策建议时,需要从相似的国情和背景出发,通过对不同教育发展模型的甄别中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总之,多元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研究,应侧重对不同国家开展的相对成熟或积累了经验教训的方面、领域、项目或案例,进行研究。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期国家。
三、当前的焦点
终生学习是二十一世纪所有国家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优先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的权利。因此终生学习最重要的意义是其政治和社会意义。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是,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为了实现平等与公平,以终生学习为原则,教育发展中不同的策略重点。
——发达国家的模式:正规学校+继续教育。在工业化时代早期,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建立起了以正规学校和班级授课为基础的批量生产毕业生的正规教育制度。二十一世纪,他们利用终生学习主要作为全民继续教育的平台,以适应全球化的形势。如欧美工业化国家整齐划一的小学、中学(包括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及第三级教育。
—— 转型期国家的模式:正在探索中。转型期国家指的是前苏联饿原原东欧国家。它们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了中央控制的、僵化的教育体系,面对急速变化的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以终生学习原则改造旧教育制度,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这些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社会转型以后有些出现了就学问题,普遍存在适应新的社会经济需求的学习问题。他们的模式正在探索中。
—— 发展中国家的模式:综合学习系统。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如何保障包括农村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残疾人口等各种有特殊需求在内的所有人群对农业与非农业生产、健康、文化、技术、就业、公民、性别、民主和民族等方面的学习权利和需求,建立适应这种需求的综合学习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终生学习所面临的挑战。如亚洲一些国家建立的正规小学及其之后的多样化的社区学习中心,以满足社区所有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多元教育模式并存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该吸取哪些国家哪些领域哪些经验教训,是比较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除了在比较教育研究之外,我们还要在比较教育的教学中增加对二十世纪下半期以来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的教授,增加对多元教育模式的传授。
注:
①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中文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7-68.
②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中文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
③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中文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④ 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中文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⑤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中文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18.
⑥ 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中文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6.
⑦ 千叶杲宏.非正规教育:未完成的使命和面临的挑战(中文版).科研与决策,2006(40).
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教师与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文版).1998.16.
⑨ 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文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郭红霞
【文章出处】《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视角
2014.11.25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