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的性别分析报告

2014.11.25 312

女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女性劳动者的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女性就业并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女性职业教育,就必须针对女性的特点、她们的就业发展趋势及制约其顺利就业的因素,从更利于女性就业和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女性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一)女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形式多样

我国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以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为主体,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类中初级技术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在就学的学校类别方面,女性和男性一样,主要也是接受上述三类学校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这些学校女生数量和所占比例的提高,特别是许多学校开设了女性具有明显就业优势的专业,以招收女生为主,使更多的女性获得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

除了职高、中专、技校这三类学校外,各地还陆续创办了适合女性职业特点和身心特点的女子职业学校,仅至1994年就有中等女子职业学校1679所;开设此类专业60多个[①]。一些办学水平高、成绩突出的学校脱颖而出,如辽宁省大连女子职业中专、河北省保定女子职业中专、吉林省吉林市女子职业中专、贵州省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等,相继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为成千上万的女学生、学员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环境,将数千万花季女儿培养成洋溢着智慧、热情的实用型、复合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才。

(二)中等职业学校女生数量增长较快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中女生数量和所占比重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实施,从纵向来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例与高等学校、普通小学相比增长最快(参见表1);从横向来看,在校生中女生的比例均高于普通中学中的女生比例(参见表2)。其中中专在校生中女生比例由1980年的31.5%增长到2006年的52.83%,增长21.33个百分点;职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例由1980年的32.6%增长到2006年的46.83%,增长14.23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生中女生比例,2006年比1980年增长7.5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