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11年工作总结

2014.11.25 63

2011年,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教育部党组工作部署和确定的中心工作,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资料库建设工作,组织和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注重充分发挥地方教育史志“存史、资政、育人、服务”的重要作用,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研究会的工作。以学术活动来凝聚会员和教育史志工作者,以学术活动来展示学会的生命活力。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筹备并完成本会换届工作   经过本会秘书处与全国各省市密切沟通,充分酝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暨二轮修志与校史经验交流会于2012年1月6—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区从事地方教育史志工作的领导、编研专家,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齐鲁师范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中国教科院的教育专家学者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教科院副院长曾天山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常务副会长汤世雄回顾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5年来的发展历程,本会所主持的“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课题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交流,提高了各地编修地方教育史志的水平、质量,同时也加强了各地从事教育史志工作者的友谊。他还对研究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受朱小蔓会长的委托,方晓东副会长兼秘书长作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总结第四届理事会的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表彰先进,对全国教育史志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教育史志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二是加强和完善研究会组织建设,完善分支机构,修订研究会章程。三是积极推动第二轮教育志和灾后重建志编撰工作。四是开展多种形式学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五是做好会刊和网站工作,对加强本会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交流了二轮修志的经验,与会代表提出,要加强研究教育年鉴的篇目编排的标准,要研究纵横两个向度如何确定的问题,要把教育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教育史志研究要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要关注细节和表达方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要达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表述,要有批判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有责任意识,既要服务现实,又要保持与现实的距离,要进一步提高科学化水平,做到八个结合:人物志、思想志、制度史与活动史相结合;学段史与专题史相结合;区域与县域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研究相结合;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正面与负面、批评与肯定相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攻关相结合;教育史志的编修与使用相结合。   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在各会员单位推荐的理事名单基础上,会议经过充分酝酿,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当选为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壑、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田正平等27人当选为副会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方晓东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任会长袁振国对开创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新局面,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支撑提出明确要求。袁振国会长指出: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有一段值得自豪的历史。第五届理事会将承接起新的使命和责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继承“团结进取、扎实工作”的优良传统,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 这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建设的重大主题,也为我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对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地方教育史志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入思考和研究地方教育史志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将先进文化体现在地方教育史志的研究成果中,在未来五年中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支撑。新一届理事会要加强理论建设,继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地方教育史志工作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的正确方向,发挥地方教育史志在文化传承创新和存史、资政、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按会章办事,坚持发扬民主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探索办会特色;要加强学术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会风,不断提升学术质量,重点帮助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二轮修志工作,还要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为建设国家一流教育智库作出积极贡献。   (二)完成汶川特大地震教育灾后重建资料库工作   依据教育部的要求,对所有受灾地区的省级综述、县级综述、整体重建学校专记、部分重建学校简记进行审阅、修改。完成了教育部布置的全国灾后重建志资料长编和条目撰稿任务。   (三)继续深入开展学校史志工作   本会已立项课题“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有新的进展,批复20所学校的子课题,已有《百年来校安徽省太湖中学变迁纪略》等多篇子课题报告发表;还有一部分子课题成果完成初稿。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延安大学都积极开展校史研究。校史研究的经验有:(1)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要充分认识校史研究的意义。校史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学校经验、教训、智慧等各方面的积淀,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校长是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能否给与保障是校史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有健全的学校史志的编研制度,不能只是仅仅迎合校庆的临时事务。(2)要处理好史志鉴的关系。编鉴和修志是基础,志为史之鉴,史为志之成。各校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存和年鉴与校志的工作。注重对各地重要事件口述资料的整理,注重抢救许多老教育工作者的口碑资料,并补充官方史料。(3)加强史志专业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史志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保障学校史志编研的质量。(4)校史研究应该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向教育史的回归;二是坚持教育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地位;三是加强校友的展示。但其展示原则和一般的宣传不同,应以史料、事件为代表,以学校的自身发展历史为基础。      (四)进一步组织开展日本侵华教育史研讨工作   本年度我会吸收各界专家意见,组织作者修订已出版的四卷本《日本侵华教育全史》,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日本侵华教育史料》(全四册)统稿会,来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有关人员紧锣密鼓地进行修改完善定稿工作。现在四卷均已交稿,进入编辑加工程序。于“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之际推出重印本。组织宣传推广,并邀请专家撰写书评或推荐意见,积极参评各种图书奖项,该书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五)开展学术交流,输出学术成果   我会有关负责同志精心准备材料,会同人教社相关部门推动《日本侵华教育全史》先后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获得相应项目资助。协助人教社版权处与日本明石书店签订了《全史》日文版版权协议。同时,与日本地域教育研究会保持经常性联系,双方在地方教育、社区教育等研究领域里互通信息。   积极与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学术组织开展交流,成功输出《朱永新教育文集》三卷(《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沟通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的繁体字版权,该书由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   (六)组织会员和教育史志工作者编撰出版学术论著、教材和重要史料   编撰出版《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等。其中,《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学术交流分会理事长吕达主编)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10卷,目前已经出版6卷。学术交流分会副理事长李剑萍撰写的《中国现代教育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周洪宇副会长组织编写的《中国教育史教程》已经发稿。2011年,与叶圣陶先生的家人叶小沫老师(叶圣陶孙女)、叶永和老师(叶圣陶孙子)以及叶圣陶研究专家商金林先生商讨《叶圣陶日记》出版事宜,目前日记已录入完毕,计划在叶圣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出版。   (七)学会自身组织建设   本年度本会积极吸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学会活动,增加了我会的学术含量,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事业的发展。《教育史研究》作为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刊,对加强本会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史研究》设地方教育与学校史志专栏,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提供机会。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   2012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