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22日,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暨学校发展研讨会于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教育部社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许崇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文长、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韩清林、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汤世雄出席开幕会议并讲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晓东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作题为《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的专题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研究员作题为《返本开新实现学校持续提升》的报告。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出席闭幕会并作报告。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学校史志研究工作和档案工作的80余人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更好地保存、整理、发掘、利用好校史这笔财富,为当今学校发展和品质提升服务。在开幕式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教授作了《校史研究要尊重历史注重现实 面向未来》的讲话。袁所长以战略的眼光,阐述了校史研究的文化价值、社会学意义和教育意义,并对校史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一是要避免为史而史;二是要避免为个人兴趣而研究;三是要避免功利的研究。 本次会议在各地推选理事的基础上选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研究员为分会理事长、李晓秋等20人为副理事长、刘巧利为秘书长,聘请卓晴君为名誉理事长、王炳照等20人为顾问;会议通过学校史志研究分会章程,启动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 会议代表分组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章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工作计划》、《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优良传统学校发展研究” 课题方案》进行了讨论,对各地学校史志编研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与会代表对《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工作计划》、《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优良传统学校发展研究”课题方案》十分赞成;对《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章程》原则赞成,但提出了些具体的修改见。 与会代表交流了从事校史编研工作的经验。一是要处理好史志鉴的关系。编鉴和修志是基础,志为史之鉴,史为志之成。有了高质量的志与鉴,才会有高质量的史。所以各校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存和年鉴与校志的工作。史不是随便就能写的,但可以先编鉴、修志。二是正确认识“当代修志,隔代修史”的问题。当代写史难免偏颇,要“秉笔直书”。《史记》约有三分之二是当代史,当代史写好后,后人也可以再修改。当代修史修志是有好处的,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实事求是,就一定有价值。三是注重对各地重要事件口述资料的整理,注重抢救许多老教育工作者的口碑资料,并补充官方史料。四是加强史志专业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史志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保障学校史志编研的质量。此外,与会代表还对如何确定校史的源头、人物志的编撰问题,“文化大革命”怎样写等具体问题交流了看法。 与会代表对学校史志分会的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1)每年度召开一次年会。(2)召开一年一度的常务理事会:总结上年度工作,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3)本次会议达到了“以会带训”的效果,大家收获很大。要进一步完善“以会带训”的模式。由于代表分布的地方学校范围广,应按高校组、中学组、小学组、职业教育组等进行分组。这样讨论对话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4)分会应对校史编研人员进行培训,并接受修史单位邀请,组织专家对其所修校史进行相关咨询或评议。可制定编写方法和原则让大家借鉴。也可开展经验交流。(5)编修史志应该是政府的行为。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史志工作要给与重视和支持。(6)研究学校史志,应实施“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抓,这样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给与保障。(7)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史志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并要有健全的学校史志的编研制度,不能只是仅仅迎合校庆。(8)作为研究者,一定要有责任感,不尊重自己历史的学校没有文化,要有一种精神,不管领导是否重视,要将校史看成一份事业,用心去追求,全身心投入去做。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做好学校史志研究 促进学校发展》的讲话。朱会长首先回顾了2007年9月在青岛召开的“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然后以比较壮阔的视野,阐述了校史工作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校史的编写能够保存既有的史料,又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学校史志是学校发展的智慧源泉;校史是学校与校友及社会各界沟通与交流的网络。 会议还结合校史研究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史馆及早期的清华学校、清华学堂的遗迹。徜徉在近百年的清华校史中,与会代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史志是每所学校的宝贵精神和文化财富,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地保存、研究校史,能够起到独特的存史、资教、育人的作用。 与会代表表示,学校史志分会的成立非常及时、意义重大,提供了研究学校史志的平台,必将推动全国学校史志研究工作的开展。 (刘巧利、储朝晖、方晓东) 【文章出处】《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校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4.11.2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