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之日,“纪念袁振英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行。同时,系统介绍袁振英生平的著作《袁振英传》也已出版,于会议期间正式上市。
袁振英(1894-1979),曾用名震瀛、震英,广东东莞人。1915年毕业于香港黄仁书院。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19年在菲律宾当教员,并组织全菲律宾华侨工党,鼓吹无政府工团主义。1920年2月回到香港,任香港《晨报》兼广州《新民国报》编辑。其间为声援广东学生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斗争,参加了“广东游东记者团”,赴日本、朝鲜等地进行宣传活动。1920年8月参加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月22日,与俞秀松、施存统等八人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1日应陈独秀邀请参与编辑《新青年》,担任“俄罗斯研究”专栏主编,另外还参与共产党纲领草案的讨论,并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教英文。同年底,随陈独秀到广州,任陈独秀和吴廷康的粤语翻译。1921年1月,出任广东省第一中学(今广州广雅中学)校长,力排众议倡导并实行中学男女同校。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为该组织成员之一。《新青年》迁至广州后,继续负责该刊“俄罗斯研究”的编辑和撰稿。以“震瀛”为笔名,撰写、翻译了大量文章、译作,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在《新青年》“俄罗斯研究”专栏,就发表了译作24篇。1921年8月前往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从此离开了党组织。1924年9月回国后,大部分时间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武汉中央军校、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勷勤大学、香港华南汽车工程学校、广东大学、江南汽车工程学校、崇焕中学等学校任职。著有《易卜生社会哲学》、《性的危机》、《近代婚姻与家庭的改造》等著作。1928年初,因“共产党嫌疑”被国民党广东当局监禁一年多。建国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在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广东省文史馆工作。1979年1月去世。
这次会议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举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陆军、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另外,出席会议的还有袁振英的家属代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省文史馆等袁振英生前学习、工作过的单位代表以及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等有关领导做了重要讲话。李忠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副五彩斑斓的画卷。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开拓视野,提高水平。既要研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过杰出贡献的伟人,也要研究那些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一定贡献的普通人物。既要研究历史人物的贡献,也要指出他们的过失和错误。他表示,袁振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很难简单归类、界定的特殊人物,但是他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他的一生应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
与会专家学者就袁振英的研究现状、袁振英在建党建团时期的贡献、袁振英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袁振英的妇女解放思想、袁振英脱党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与会代表认为袁振英一生主要有七大贡献:(1)他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帮助陈独秀组建了上海共产党小组并组建了广东共产党小组。(2)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八个发起人之一,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先锋。(3)他编辑《新青年》等杂志,积极传播马列主义。(4)他担任广东省第一中学校长期间,力主并实行中学男女同校。(5)他翻译《易卜生传》等作品,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6)参与创办中山大学,并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教,培养国共合作的革命人才。(7)发表《性的危机》,成为我国计划生育的最先倡导者之一。
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关心、支持中共创建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对加强和改进中共党史研究和近现代人物研究,推动中共创建史朝着更加深入细致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拓展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人物的研究。(方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