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4.11.25 110

2009102425,“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金溪山庄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和瑞士裴斯泰洛齐协会共同主办,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承办。裴斯泰洛齐(J.H. Pestalozzi,1746-1827)是世界近代史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以一位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教育史学界举办的很少,因此,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意义重大。第一次“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可以追溯到199410月(北京),本次会议是第二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和参与。来自中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的44位学者参会。各位代表分别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国斯图加特传媒大学、瑞士中央教育学院和日本新泻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共收到论文19篇(其中,中方代表论文14篇,外方代表论文5篇),本次会议是老、中、青三代专家和研究者一次难得的聚会。整个研讨会历时2天,围绕“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这一主题,从不同层面予以论证,包括裴氏全面和谐发展的初等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思想、儿童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化观、和谐教育思想和平民教育观等,同时分析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德国和当代瑞士的传播、应用及其影响。 

  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田正平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卫东教授首先代表浙江大学向与会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浙江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果,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张斌贤教授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欢迎各位代表如期莅会,他指出裴斯泰洛齐作为享誉世界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百年多来我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的基本情况,并相信本次会议将有力推进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研究。瑞士裴斯泰洛齐协会理事、裴斯泰洛齐通讯互联网协会董事库勒曼教授代表瑞士裴斯泰洛齐协会祝贺大会的胜利召开,他强调裴斯泰洛齐对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瑞士裴斯泰洛齐协会的发展情况。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小洲教授代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致欢迎词,他介绍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科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强调要加强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和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国际研讨会主要以大会报告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大会报告共分三场,第一场大会报告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谷平教授主持。首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吴式颖教授作大会发言,吴教授从全面和谐发展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裴氏初等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其重要性和启示意义。其次,瑞士中央教育学院鲁斯教授作大会报告,鲁斯教授分析了裴斯泰洛齐在瑞士对学生进行导向型评价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准确地知道,他和孩子们为了什么而工作,并且追求哪些(道德)目标。他精确地观察孩子们,并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因为他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达到促进的目标,对于裴斯泰洛齐来说,重要的是与孩子们的良好关系、混合年龄的学习,以及共同的口头反思。再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杨汉麟教授作大会发言,杨教授强调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爱的教育的首创者和虔诚实践的千古楷模,他从裴氏爱的教育的含义、实施途径及成因三个方面阐述裴氏爱的教育思想,并结合当今我国社会及教育现状讨论了其现实意义。最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朗教授作大会报告,肖教授以裴斯泰洛齐教育著作和思想的译介为中心,考察了裴斯泰洛齐在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观点是:二十世纪初,《教育世界》发表了裴氏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一个中译本《醉人妻》,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裴氏的生平业绩和教育思想。民国时期,出版了《林哈德和葛笃德》的第二个中译本《贤伉俪》,教育期刊和大学学界对裴氏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传播和研究,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国教育“取法美国”的时代特色,也标志着对裴氏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导入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瑞士儿童基金会主席戴特灵先生主持。首先,德国斯图加特传媒大学库勒曼教授作题为“裴斯泰洛齐:从十八世纪到现在的网络在线”的大会报告,库勒曼教授以时间为序描述了裴斯泰洛齐的生命足迹,论述了裴斯泰洛齐的贡献,阐述了当今人们利用网络对裴斯泰洛齐的宣传和研究。其次,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明德教授作大会报告,李教授的发言围绕“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的主题展开,阐述了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的含义,指出一些学者描述裴氏“教育心理学化”为“教学心理学化” 观点的局限性,接着论述了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的重大意义。最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方晓东研究员作大会报告,题目为“裴斯泰洛齐和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方晓东研究员指出裴斯泰洛齐作为等级社会中的贫民教育家,其和谐教育思想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与现实影响。她系统梳理了裴氏的和谐教育思想,并全面总结了裴氏投身贫民教育,促进现代教育体系建立以及推动相关教育理论发展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裴氏和谐教育思想在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教育理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三场大会报告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肖朗教授主持。首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保星教授作大会报告,王教授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以“简化的艺术”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裴氏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其主要观点是:裴斯泰洛齐以遵循自然法则作为简化教育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论上的简化和现实的推行,在继承古希腊和谐教育理念的同时,赋予民主主义教育理想以现实性,初步实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并为人类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采教授以“裴氏儿童教育思想”为主题展开论述,指出裴斯泰洛齐强调家庭在教育尤其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裴氏早期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强调裴斯泰洛齐较早提出了设立“儿童之家”的构想,并首倡学前教育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些证明裴斯泰洛齐是近代早期儿童教育的先驱。再次,日本新泻大学津田纯子教授作大会报告,津田教授结合十九世纪德国大学开展教育学研究的历史背景,揭示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德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及其意义。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副研究员以裴斯泰洛齐德平民教育观为切入点,分析了十八世纪欧洲文学史与思想史脉络中的“教育理想”,通过比较裴斯泰洛齐、歌德的卢梭接受,凸显欧洲知识精英“教育理想”的普世情怀;以《林哈德》、《麦斯特》进行文本分析比较,探讨其所体现的不同教育之路与思者之理想;在理论意义上初步总结裴斯泰洛齐的“平民教育观”,并特别指出其三点思想史意义:在欧洲语境里承前启后、沟通南北的重要功能与世界范围的普世性意义;以文学形式介入教育发展的创造性功用;作为时代命题的 “诗化教育”之搁置。 

  闭幕式由张斌贤教授主持。田正平教授致闭幕辞,他总结了会议讨论的基本情况,高度评价了大会报告和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同时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深化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最后他感谢浙江大学及各兄弟院校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国际友人和几位德高望重的国内专家莅会指导。大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从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情况看,国内代表关注的问题涉及面较宽,包括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儿童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学化与和谐教育思想等,同时国内学者着眼于裴斯泰洛齐对中国的影响;国外代表关注的问题相对集中,聚焦于裴斯泰洛齐在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影响,同时也有对裴氏学习思想的论述。总体上,与会代表普遍认同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应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求深化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研究。 

  纵观本次会议,主要收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广泛地涉及到心理学、教学法、儿童教育、和谐教育、学生评价和爱的教育等领域,特别是来自裴斯泰洛齐故乡瑞士和德国的学者们所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那些对人类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伟大教育家们的思想,它的传播与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超越了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与空间阻隔的,永远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第二,研究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家的思想,结合它们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的考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大会发言就涉及到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在瑞士、德国和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部世界教育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与交相融合的历史。从这样一个路径思考,既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加深对各国教育发展的认识,可以沟通中外教育史的研究,拓宽学科的发展空间。第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大家都注意到会议发言和论文中有的学者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从比较的视野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这种跨学科学者的参与和他们的研究方法,给教育史工作者很多启示。历史与文学是人类智慧的不同表现形式,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各有其关注的重点和表现方法,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正如英国小说家E.福斯特曾经说过的:“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事件,而“国王死了,王后因悲伤而死”则是故事。文学作品是现实世界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情节是虚构的,但它所蕴含的题材信息却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升而来的。事实上,包括裴斯泰洛齐在内的中外教育历史上的许多经典之作本身就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