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廖其发


《教育史研究》始终关注教育史研究的前沿问题,报导教育史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史信息,为国内外教育史研究者提供交流平台。所设栏目包括教育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史、区域教育史、学校史、教育家研究、教育文献研究等栏目。主要面向师范院校师生、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创刊时间: 2019年
刊号: CN 10-1596/G4
通知公告
更多
最新动态
更多
第二轮教育修志的理念与业务浅识
2014.11.25
贵在坚持——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
2014.11.25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2011年工作总结
2014.11.25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校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4.11.25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4.11.25
返本开新实现学校持续提升
2014.11.25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4.11.25
纪念袁振英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11.25
郭齐家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
2014.11.25
十年耕耘 硕果累累
2014.11.25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校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4.11.25
比较教育与外国教育史研究
一部充满精、气、神的大学史研究力作 ——评储朝晖研究员著《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
王雷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学学费政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王景、张学强
英国1902年教育法研究综述
赵红梅
浅析美国赠地学院创建模式及其影响
崔高鹏
数学问题解决的发展演变
马艳云
我们需要什么能力? ——基于生活变迁角度的能力分析
万作芳
论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崔姣姣
杜威的“治学精神”对现代教育学人的启示
石军
实证主义史学及其修正与教育史研究
袁传明
中国教育史研究
民国乡村教育家杨效春生平及其著述
陈江明
黄埔军校现代化办学特征探析
史仁民
最倔强的爱国者 ——平民教育家张伯苓研究述评
王彦力
民国时期一位大学校长的教育情怀 ——记北师大、河南大学校长徐炳昶先生生平事迹
罗见今
澳门回归前政府强推葡语教育的经过 ——以弱抗强 得道多助
刘羡冰
澳门的族群文化与多元教育模式
王志胜
建国后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发展历程研究 ——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视角
郭红霞
熊十力教育哲学初探 ——以师生关系为中心
康庆
百年作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演变与发展
李山林、羊婷
中国近代教育学会与教育学科的发展
杨卫明
我国近代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教育的本土经验
王晓璇
万全书院探析
佟健华
明代江阴徐氏家族教育活动探略 ——兼析徐霞客家族英才崛起的奥秘
蒋明宏、朱露露
从选士、科举到多元文化吸纳 ——谈我国科学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历史变革
杨宝山
《学记》教师职业特征论
涂怀京、金林祥
比较教育与外国教育史研究
一部充满精、气、神的大学史研究力作 ——评储朝晖研究员著《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
王雷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学学费政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王景、张学强
英国1902年教育法研究综述
赵红梅
浅析美国赠地学院创建模式及其影响
崔高鹏
数学问题解决的发展演变
马艳云
我们需要什么能力? ——基于生活变迁角度的能力分析
万作芳
论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崔姣姣
杜威的“治学精神”对现代教育学人的启示
石军
实证主义史学及其修正与教育史研究
袁传明
史著新典、论作新范 ──评《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
唐智松、张岩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法语国家 教育研究的知识关联及演进述要
平功波
麻省理工学院人文教育活动对我国之启示
张俊洪、陈铿
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王晓燕
边缘处的别样行走:《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评介
李鹏、于珍
《卜子夏考论》序言
李慎明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教育科研思想与启示
吴惠青、李冬杰
超越“象牙塔”:美国州立大学模式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启示
柳友荣
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
欧小军
夸美纽斯的客观化自然教育思想初探
刘黎明
开拓新域,创见迭出 ——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史论》
王冰、廖其发
学术的盛会 友谊的盛会 ——瑞士裴斯泰洛齐国际研讨会纪实
Roger Dettling、顾正祥译
“力争上游” ——奥巴马政府基础教育政策实施及成效探析
邬洁瑜
《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探析
续润华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法语国家教育研究的知识关联及演进述要
平功波
西方教师专业化的历程与当前困境分析
洪明
现代教学理论的多元拓展及评析
郝志军
中国教育史研究
民国乡村教育家杨效春生平及其著述
陈江明
黄埔军校现代化办学特征探析
史仁民
最倔强的爱国者 ——平民教育家张伯苓研究述评
王彦力
民国时期一位大学校长的教育情怀 ——记北师大、河南大学校长徐炳昶先生生平事迹
罗见今
澳门回归前政府强推葡语教育的经过 ——以弱抗强 得道多助
刘羡冰
澳门的族群文化与多元教育模式
王志胜
建国后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发展历程研究 ——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视角
郭红霞
熊十力教育哲学初探 ——以师生关系为中心
康庆
百年作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学术演变与发展
李山林、羊婷
中国近代教育学会与教育学科的发展
杨卫明
我国近代统筹发展城乡社会教育的本土经验
王晓璇
万全书院探析
佟健华
明代江阴徐氏家族教育活动探略 ——兼析徐霞客家族英才崛起的奥秘
蒋明宏、朱露露
从选士、科举到多元文化吸纳 ——谈我国科学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历史变革
杨宝山
《学记》教师职业特征论
涂怀京、金林祥
西南联大教师信念解读
王秀丽、何云峰
强化责任意识:重温陶行知的“灵魂”校长观
邵春婷
民国福建“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考
颜志文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机制分析
刘建霞、周明哲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的历史分期
李浩泉、李姗泽
略论商务版小学教科书在近代教科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宋荣欣
浅谈罗振玉的初等教育思想
张传官
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析论
贾留谦
论著名女物理学家何泽慧的教育思想
王鑫
1940—1950年的澳门教育: 澳门私立学校的管理
郑振伟
台湾道台与海东书院的教育管理及其影响
吴巍巍、庄林丽
齐鲁大学的国学研究与现代启示
杜敦科
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及其对特岗教师和大学生村官的启示
黄勇樽
朱湘人生的教育分析
汪礼俊
民国时期开封三位著名中学校长 ——韩席卿、魏烈丞、马戢武
罗见今
陈独秀在广东办教育新探
刘娟
梁启超与南开
王彦力
民初教育部对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审查
李斌
略论清季京师的师范教育
德忠
“三言两拍”中的教师形象
曹立红
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组织
王明建
孔子形象变迁的百年回眸 ——以中国教育史教科书为中心
张瑞瑞
张雪门论幼稚园教师的学习
严碧芳
陶行知师范课程思想及其启示 ——兼论中文师范课程的改革
欧治华
董纯才:努力传播和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宋荐戈
历久弥新——裴斯泰洛齐的中国接受 (1883—2012)
顾正祥
民初山东教育家王世栋教育观探讨
赵宏林
教会学校与我国近代的艺术教育
张加存
广东教育委员会的创办与裁撤 ——兼论民初广东教育行政组织的变革
刘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
近二十年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文献综述
顾婷婷
被遗忘的角落 ——X小学生存现状研究
李海云、王婷婷
我国工读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
石军
新世纪孔子的“周游列国” ——教育交流视野下孔子学院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程世新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述评
李玉非
1951年“大清华”计划考察
金富军、孙海涛
纪念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三十周年
“面向世界”:改革开放后的留学教育成就
徐卫红
改革之道:“三个面向”与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姚宏杰
坚持“三个面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陈金芳
“三个面向”与教育现代化
方晓东
教育史学与教育史学史研究
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百年回顾
涂诗万、陈停战
我国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
李贞
我国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
刘永杰
语文课程史研究方法论初探 ——基于对二十世纪前期语文课程史研究的分析
王明建
计量史学及其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原霞
语文教育史研究方法摭谈
张心科